楊文采,地球物理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。曾任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中心主任,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和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?,F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,《地質論評》主編。研究方向為地球物理正反演、地球成像和大陸動力學。
在《從作用量原理看模仿型與創新型科技發展模式》(《科技導報》2023年第4期)中,筆者討論了科技創新(簡稱科創)的2種不同模式,現進一步討論科創思維的內容和層次。人的意念中有一種有價值的存在——追求真善美。真(truth)指人追求真理的意念和行為??苿撍季S推動知識的積累和科技的進步,創造更加接近真理的科學理論和應用技術原理。
科創的起點是站在巨人思維成果的基礎上,探尋他人還沒有發現的更理性、更客觀、更精準或者更系統的自然規律。常見的科創思維模式包括以下5個不斷推進的層次。
1)質疑,對已有的觀念與理論進行質疑,檢查自己學習得來的知識有沒有問題。例如,牛頓認為哥白尼的太陽系行星運動理論是正確的,然后問:地球為什么會圍繞太陽有規律地旋轉?動力是什么?質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疑問,想他人之不想,發現問題,予以完善、發展。
2)創新概念,對事物的組成、結構、屬性和行為特征形成更為精準的概念。例如,牛頓想到對物質運動速度要有更為精準的概念來描述,這就是導數。但是為了推出導數的概念,還要對極限和連續進行精準的定義。
3)創新模式,認知事物發展演化的全過程。例如,牛頓從試驗數據推測到物質運動的加速度和作用力成正比,他探討出一個剛性質點的簡約模型,指出運動的加速度和作用力成正比的比例系數為質點的質量。后來,愛因斯坦又從剛性質點的簡約模型,質疑牛頓理論的過分簡約的問題。
4)創新理論,認知事物發展演化內在的規律和機制。例如,牛頓從概念和模型的創新推導出經典的力學理論;愛因斯坦經過創新光速運動概念和模型,推導出廣義相對理論。
5)應用創新,以創新的普適性理論為根據,聯系具體應用的問題,更新應用技術的理論根據,發展應用技術的新原理。應用創新的目的是要做他人之不做,發明新技術原理。模仿型科技創新就是應用他人的理論創新進行的應用創新;這個層次的研究是促進科學理論創新轉換為生產力的關鍵步驟。改革開放以后,中國在應用創新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果,典型的例子如中國的高鐵。
從層次(1)到層次(4)的研究稱為從“0”到“1”的基礎科學研究。由于參加的群體增加一個級次,層次(5)的研究又稱為從“1”到“10”的應用科學研究,它和從“10”到“100”的新技術研發一起,統稱為“科技研發”。在西方,從“1”到“10”的應用科學研究通常在大學進行,受企業資助;而從“10”到“100”的新技術研發在企業研發部進行,計入企業運行成本并予以免稅。
值得指出的是,一度被熱議的“元認知”概念,其實并不是一個新概念?!霸J知”英文是“metacognition”,“cognition”翻譯為“認知”,而詞頭“meta”有多個含義,主要含有“變”的意思?!癿etacognition”的定義是通過有意識的自我檢測思維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認知,從而修改行動計劃和行為模式。早在2500年前,孔子就說,君子要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意思是知識分子每天都要自覺檢測自己的思想意識,以更好地實行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理想。儒家的自省認知理念,在中國人頭腦中早已經存在,“metacognition”的理念和中國人的自省認知理念本質上一致。因此,“metacognition”就是自省認知,我們不必引進“元認知”這樣的所謂“新概念”。西方人強調的是用力量和競爭取勝,不重視自省,所以很晚才意識到metacognition。
科學知識是人類認知思維和科學實驗取得成果的積淀。中國大陸在地理上有發展農業的良好自然環境,可以企望天人合一、風調雨順,通過自省認知來維持可持續發展。因此,以往中國人缺乏努力追求力量來在競爭中取勝,科學理論創新相對緩慢?,F在,中國已經通過自省調整改變了傳統的認知思維,推行發展科技創新型社會的政策導向,對改善科技原始創新環境一定能夠產生強大的推動。中國的年輕人一定要自強不息,努力創新科學概念、科學模式、科學理論和科學應用原理,為建設創新型的世界強國努力奮斗。